在清代,江南是保藏世家会聚之地。其间,吴氏一族是姑苏最著名的保藏世家。1835年,吴家降生了一个男丁,名叫吴大澂。从科举到入仕,吴大澂逐步展现出杰出的才调与特殊的志向。1886年,吴大澂担任钦差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,在与沙俄代表进行的勘界商洽中,他坚持原则、寸土必争,成功地从头建立“土字牌”,克复了珲春黑顶子区域,并争夺到了图们江口的出海权。吴大澂以“一寸土地尽寸心”的爱国情怀,成为保卫国家疆域主权的民族英雄。
民族英雄吴大澂(1835年-1902年),1835年出生于江苏吴县(今江苏姑苏);1868年考中进士;1880年临危受命处理东北边防;1885年赴吉林与沙俄青鸟使勘界,争回被侵吞的珲春黑顶子地(今吉林珲春敬信镇);1886年与沙俄代表勘界商洽,寸土不让,成功重立“土字牌”,回收珲春黑顶子区域,争得图们江口出海权。
这段时刻,在坐落珲春市的吴大澂留念广场,游客、学生以各种方式思念民族英雄吴大澂。
19世纪初,西方列强以先进舰船和火炮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相等公约。在吉林东部,沙俄侵犯并私行移动界标,导致我国失掉日本海沿岸疆域。为反抗沙俄侵犯,1880年,清政府派吴大澂帮忙吉林防务。他主张放宽边远地方禁令,招募民众前往边远地方,特别是珲春等地发展农业。
吴大澂在吉林边务督办任内,通过实地勘测和公约比照,发现沙俄不合法移动界牌,侵吞黑顶子区域。他气愤地决议与沙俄交涉,夺回疆域。面临沙俄的强硬和要挟,他认识到强化军事防护的重要性,以力气保证震慑,完成相等商洽。
1886年4月22日,两边就东部边界问题展开了商量,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岩杵河勘界会议。在会议中,两边在“土字牌”的从头建立问题上,争辩反常剧烈。
岩杵河勘界会议上,吴大澂以确凿证据力排众议,坚决情绪迫使沙俄赞同偿还黑顶子区域给我国。
争夺图们江出海口权是岩杵河勘界会议的重要成果。自1860年《中俄北京公约》后,我国失掉了该出海口。吴大澂提议中俄共用,并与俄方交涉。1886年9月18日,俄方赞同共用海口,我国船舶可自在进出,俄国不得阻挠。通过商洽,两边签订了《中俄珲春东界约》,保护了国家主权。